2024年4月25日,曲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第五期研究生读书分享会在JC801会议室及腾讯会议平台同步举行。本期读书会分享人为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侯冬梅副教授,分享的图书是日本作家九段理江荣获2024年度第170届芥川奖的获奖作品《东京都同情塔》。日语系师生以及兄弟院系的本科生同学参加了此次读书分享。
侯冬梅老师立足于《东京都同情塔》的文本内容,从四个方面展开分享:女建筑师之死& Un-bulit女王扎哈·哈迪德,AI时代中的日本社会及其语言,文学的乌托邦还是乌托邦的文学,女权主义与神话、文学、建筑艺术形式的相互指涉与融合。

侯老师认为,《东京都同情塔》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。主人公是无法宽容犯罪者的建筑师牧名沙罗,一边苦恼于工作与个人道德伦理信条的背离,一边努力追求未来。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欲望的主人公,为了心目中的“美”,致礼扎哈·哈迪德其人其才,最终成功竞标,建设了东京都同情塔。侯老师指出,作家在《东京都同情塔》中建构东京大都市的坐标式建筑直接拷问当代日本社会问题,鲜活的女性身体叙事表明作家用身体丈量世界的尺度。小说深刻揭示了AI时代中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的困境,人生生活的现实才是“悲惨的世界”,而人工智能无疑在加剧这种自说自话、互不理解的窘境和悲惨程度。侯老师特别说明了对当下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盛行情况的思考和反思,认为文学研究需兼顾文本细读与社会语境分析,既要挖掘作品的审美特质,也要关注其背后的历史、社会以及文化肌理。
分享结束后,刘珊老师从语言哲学视角切入,探讨了小说中“同情”与“疏离”的二元对立叙事。姜文成、王志昊、董治均同学分别从聚焦空间叙事,解析“塔”的意象对都市身份认同的象征意义;以性别研究为框架,探讨女性角色在都市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与自我重构;从翻译实践角度等待出发,对比中日文学情感表达的差异,提出跨文化译介的可行性路径。
本次读书分享会的多元视角的解读为《东京都同情塔》的文学阐释提供了新思路,也为日本近现代文学与社会思潮的关联性研究注入了活力。外国文学研究所将持续搭建开放学术平台,推动师生在跨学科对话中深化文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。
供稿审核:侯冬梅
编辑审核:谢洪文
终审:岳峰